豢
◎ 喂养,特指喂养牲畜:豢养。
彘
◎ 猪:狗彘不如。狗彘不食。
豢
详细解释
〈动〉
-
(形声。从豕( shǐ,猪),帣( juàn)声。本义:设围栏以谷物养猪)
-
同本义 [feed pig with grains in sty]
- 豢,以谷圈养豕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- 夫豢豕为酒。——《礼记·乐记》
- 案刍豢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
- 掌豢祭祀。——《周礼·槁人》
-
又如:豢圉(饲养牛马的地方)
-
泛指喂养;饲养 [feed;raise]
- 凡畜养禽兽,皆曰豢。——《正字通》
- 古者畜龙,故国有豢龙氏,有御龙氏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
-
又如:豢池(养鱼池);豢牢(兽圈);豢畜(犹豢养);豢圉(养牛马的地方);豢牺(喂养牲畜)
-
以利益为饵来引诱人为其服务,任其宰割 [lure;seduce]
- 豢文臣帷幄无谋,豢武夫疆场不猛。——孔尚任《桃花扇》
-
贪图 [seek]
- 豢于游戏酒食之间。——宋· 苏轼《教战守》
- 而豢于富贵,安于顺境。——俞文豹《吹剑三录》
-
供养 [supply]。如:豢养(养育,供养)
词性变化
◎ 豢 huàn 〈名〉
-
以谷类饲养的家畜,如猪、狗。以别于吃草的牛、羊 [domestic aminals]
- 民食刍豢。——《庄子·齐物论》
-
又如:刍豢(刍,指吃草牲 口;豢,指吃谷物的牲 口,如犬,豕);豢牢(泛指家畜);豢龙(古代名马)
豢 國語辭典
动
-
饲养家畜。 如:「豢养」。
- 《礼记·乐记》:「夫豢豕为酒,非以为祸也。」
- 《后汉书·卷六○下·蔡邕传》:「宁子有清商之歌,百里有豢牛之事。」
-
以利益引诱、收买他人。
- 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:「吴人皆喜,唯子胥惧,曰:『是豢吴也夫。』」
-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第一三出》:「养文臣帷幄无谋,豢武夫疆场不猛。」
名
家畜。 《礼记·月令》:「乃命宰祝,循行牺牲。视全具,案刍豢。」
豢 《康熙字典》【酉集中】【豕】 豢·康熙筆画:13 ·部外筆画:6
豢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胡慣切,音宦。【說文】以穀圈養豕也。【廣韻】穀養畜也。【禮·月令】仲秋按芻豢。【註】養牛馬曰芻,犬豕曰豢。【疏】食草曰芻,食穀曰豢。
又餌之以利,一曰豢。【左傳·哀十一年】吳將伐齊,越子率其衆以朝,王及列士皆有餽賂,子胥懼,曰:是豢吳也夫。【註】豢,養也。
又官名。【左傳·昭二十九年】董父擾畜龍,以服事帝舜,帝賜之姓曰董,氏曰豢龍。【註】豢龍,官名。以官爲氏。
又【集韻】通作圂。【禮·少儀】君子不食圂腴。【註】圂,同豢。
又【韻會】亦作㹖。【莊子·達生篇】祝宗人說彘曰:汝奚惡死,吾將三月㹖汝。
又【集韻】戸管切,音緩。義同。
又叶胡玩切,音換。【曹植·孔甲贊】行有順天,龍有河漢。雌雄各一,是擾是豢。
又叶熒絹切,緣去聲。【歐陽修·讀書詩】淡泊味愈長,始終殊不變。庶幾垂後世,不默死芻豢。 【說文】本从豕,手執米以養之,指事也。隷省作豢。《說文》本从豕作。
豢 《说文解字》 【卷九】【豕】
『說文解字』
以穀圈養豕也。从豕聲。胡慣切〖注〗。
『說文解字注』
(豢)㠯穀圏養豕也。圏者、養嘼之閑。圏養者、圏而養之。圏豢㬪韵。
樂記注曰。以穀食犬豕曰豢。
月令注曰。養牛羊曰芻。犬豕曰豢。少儀假圂爲豢。从豕。聲。胡慣切。十四部。
彘 〈名〉
详细解释
〈名〉
-
(象形。小篆字形。矢声,其余象猪头、脚。本义:彘本指大猪,后泛指一般的猪)
-
同本义 [pig;swine]
- 彘,豕也。后蹏废谓之彘。——《说文》
- 彘,猪也。——《小尔雅》
- 食黍与彘。——《礼记·月令》。注:“水畜也。”
- 彘者,北方之牲也。——《贾子胎教》
- 竹山有兽焉,名曰毫彘。——《西山经》。注:“貆猪也。吴楚呼鸾猪。”
- 故明主表信,如曾子杀彘也。——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- 鸡豚狗彘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- 赐之彘肩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-
又
与一生彘肩。 -
又
加彘肩上。 -
又如:彘狗不如;如彘牢;猪圈),(彘肩(即肘子。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部分);彘肩斗酒(形容英雄豪壮之气)
-
地名,故址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[Zhi,anc.place’s name]
- 三年,乃流王[ 厉王]于 彘。——《国语》
-
姓
彘 國語辭典
名
猪。 -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鸡、豚、狗、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」 - 《商君书·兵守》:「老弱之军,使牧牛马羊彘。」
彘 《康熙字典》【寅集下】【彐】 彘·康熙筆画:12 ·部外筆画:9
彘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直例切,音滯。【說文】豕也。後蹄廢謂之彘。从彑,矢聲。从二匕,彘足與鹿足同。【玉篇】豬也。【禮·月令】孟夏之月,天子乃以彘嘗麥。【註】彘,水畜。【史記·貨殖傳】澤中千足彘,其人與千戸侯等。
又草名。【本草】茢薽,一名彘顱。
又司彘,國名。【山海經】流沙之東,黑水之西,有司彘之國。
又地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河東郡彘縣,順帝改曰永安。
又姓。【廣韻】左傳有彘恭子。
又與璏通。【集韻】璏省作彘。
彘 《说文解字》 【卷九】【彑】
『說文解字』
豕也。後蹏發謂之彘。从彑矢聲;从二匕,彘足與鹿足同。直例切
『說文解字注』
(彘)豕也。與豕篆下彘也爲轉注。後蹏廢謂之彘。廢、鈍置也。彘之言滯也。豕前足僅屈伸。後足行步蹇劣。故謂之廢。从彑。从二匕。矢聲。直例切。十五部。彘足與鹿足同。說从二匕之意也。鹿、㲋、能足皆从二匕。